夫人外交显魅力,排华法案终废弃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激怒了美国上下,美国政府对日宣战,成为中国的盟友。一夜之间,美国的华裔和日裔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媒体开始教育国民要“视中国人为友,视日本人为敌。”马上,报纸上、广播里开始用褒义词来形容中国人,称他们忠诚、勤劳、诚实、勇敢,是值得信赖的盟友。而各种贬义词统统留给了日本人。成千上万生活在美国西部和夏威夷的日本人被抓了起来,关到偏僻的集中营。
但是,在美国人眼里,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从外表上看不出区别。为了让美国人分清敌友,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居然还专门就中日两种民族的特点做了介绍,从外貌到神态列出种种区别。比如,美国人觉得日本人一般是单眼皮,身材瘦小,头发浓密,讲起话来容易紧张和激动等等,而中国人反之,待人的态度比较平和、坦然。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生怕被人误会成日本人。为了加以区别,有的人甚至在胸前别个条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商店、饭馆更是担心会被人报复,很多店门口都挂上醒目的标志。但是,美国对日本的宣战还是或多或少地使全部在美国的亚洲人都受到牵连。总是有人把中国人错当成日本人来对待,连在军队里服役的华裔军人也在劫难逃,成为美国士兵仇视的对象。
但是,聪明的华人还是看出了时局对整体华人的有利之处,借着中美是盟友的时机联合白人一起游说美国政府,让政府出于为战争的考虑废除排华法案,以表示对盟友的真诚态度。1942年,180个有影响的华人和美国白人还为此组织了游说团。
另外一个促使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的重要原因是蒋介石夫人宋美玲的访美。1942年12月,中国政府第一夫人宋美玲接受美国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出访美国,以显示中美两国一致抗日的决心。从小在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宋美玲能说流利的英语,在为期一个月的访问期间走访了华人集中的各大主要城市,用精彩的演讲和非凡的个人魅力征服了美国听众,在美国上层社会中大力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争取到很多对中国的支持者。同时,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应邀到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中国妇女。
宋美玲在美国的访问活动大获成功,美国政界和普通民众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终于在1943年12月,美国国会废除了完全禁止中国公民移民美国的禁令,规定每年有105个中国人可以进入美国。从此,自1882年以来一直有效的“排华法案”寿终正寝。虽然对中国移民还有严格的限制,但排华法案被废除已经标志着中美关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新的法规还允许中国移民申请归化为美国公民,但合法的申请人还应通过语言和有关美国历史和常识的考试。
对于当时在美国的所有华人来说,中美关系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使华人第一次觉得美国接纳了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国民对待。很多华人走出唐人街,或从军或到军工厂当工人。他们发现,由于两个国家有了共同的敌人,抗日战争不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了。
战争时期,美籍华人做出的贡献同样是不容质疑的。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担当起了军队里的翻译,顾问,在情报部门分析各种文件。同时,有将近20000人报名上了前线,占美国所有华裔人口总数的20%,而其中,纽约地区的华人最积极,当地40%的华人报名参了军。虽然,有些华人是为参军换取美国公民的身份,但绝大多数入伍的人都是出于爱国热情,为中国,也为美国。
没有参军的中国人也一样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要生产战争物资,各地的兵工厂需要24小时开动机器。这样一来,工厂里极为缺乏劳动力。为了获得足够的人手,不耽误生产,加州首先废除了上个世纪制定的法律,不再禁止大公司和工厂雇佣华人。马上,唐人街的中国人纷纷放下餐馆、洗衣店的生意,投入生产第一线,及时解决了工厂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保证了军需品的供应。同时,中国人第一次被委以重任,成为工程师、技术员或科研人员。妇女的就业机会也得到相当大的增长。她们凭着受过的教育和流利的英语成为秘书、书记员、助理,甚至成为军队的文职人员,从事重要的工作。
出于战争的需要,中美两国人民的人第一次站在一条战线上,为打败共同的敌人而战斗。在美国的中国人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和友好待遇,他们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美国公民,第一次感到美国的亲切感。
1945年,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政府正式投降。为了奖励华人在战场上的贡献,美国政府于1945年通过了“战争新娘法案”,允许退伍的中国士兵回家结婚,并把妻子带到美国来。由于在美国的华人妇女极为有限,多数退伍士兵都决定回国结婚。到1949年新娘法案废除,共有6000华裔男子在中国娶了妻子,并双双回到美国。
可以说,二次世界大战给了华人一个投入美国社会的机会。第二代移民们在历了各种歧视后,开始赢得美国人的尊敬和肯定,第一次被美国社会当作自己人接纳。对于他们来说,二战的胜利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像寒冬过后的春天,带给他们无尽的希望。
<<上一页 第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 页 下一页>>
目录 前言
第 1
2 3
4
5
6
7
8 章 附录
|